岷江潮涌润戎州,改革春风拂翠屏。这座拥有2200年建城史的 “西南半壁古戎州”,正以改革创新为笔,以民营经济为墨,在万里长江第一城的沃土上,绘就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2025年,翠屏区以综合实力位列“2025赛迪百强区” 第53位,较2024年晋升2位,连续5年实现跃升进位。作为四川省首批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地区,翠屏区以 “改革开路、创新破题” 的魄力,探索出一条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翠屏经验”。
大美宜宾 (叶昌荣 摄)
金融活水破壁垒:浇灌民营经济成长沃土
融资难、融资贵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高山”。翠屏区大胆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搭建起“政银担企”四维合作平台,设立2270万元风险补偿金,通过20-40倍杠杆效应放大资金效能,为350家企业注入5.68亿元金融活水。这种“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创新机制,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民营经济根系。
在翠屏区,个体工商户通过“支个保”产品快速获得贷款的案例已成为常态。这款全省率先推出的无抵押担保产品,通过智能风控模型实现高效审批,截至目前已累计为众多个体工商户提供资金支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翠屏区联合宜宾商业银行创新推出“翠微贷”,仅2025年上半年就向 397户企业发放贷款 7.06亿元。
从个体工商户到中小微企业,翠屏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要素集聚筑洼地:打造成本最优发展生态
“以前要跑多个部门才能办完的手续,现在在新政务中心一站就能搞定。”一位正在办理业务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翠屏区高标准建成的岷江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32个部门 530 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站通办”。同步开设金融、人才招聘、智慧法务等增值化服务,实施的“5+2”全天候、免费邮寄、帮办代办,2025年 1月至 7月,区政务服务中心受理并办结线上线下各类申请85万余件,用政务服务的“加法” 换取企业成本的“减法”。
在降低要素成本方面,翠屏区打出“组合拳”。落实用电用气补贴政策,兑现工业企业补贴449.46万元;通过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盘活 2135 亩土地资源;依托产权交易中心为39个项目提供271.77亩用地指标,让土地要素活起来。川南首家综合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吸引了59家服务企业入驻,“戎城就业超市” 小程序精准匹配用工需求,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为企业发展注入人力资源“强心剂”。
物流成本的大幅降低成为翠屏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亮点。通过规划建设三大物流园,引进蜀道物流集团、怡亚通供应链、传化集团等头部企业,重点发展电商云仓、冷链物流、智能仓储等高附加值业态。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仅传化公路港通过模式创新就使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货车司机日均配送效率提升50%,空驶等待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1.5小时。这一成效沿着产业链条层层传递,既打通了城里货物下乡的“快车道”,又架起了乡镇农产品进城的“便民桥”。
精准服务于生态:构建全生命周期成长体系。“从个体工商户转型为公司后,我们不仅获得了奖补,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发展新天地。”某餐饮企业负责人的感言道出了“个转企”政策的实效。翠屏区在省市奖补基础上额外给予0.5万-1万元/户奖补,建立专门培育库和登记专窗。试点以来已推动1300余户个体工商户完成转型为企业,兑现区级奖补资金1000多万元。
为助力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翠屏区实施“小升规” 雁阵培育计划,建立 "1+1" 全覆盖联系帮扶机制,让每个“四上” 企业都有专属“服务员”。打造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五类产业空间”,新增企业 450 余户,带动就业1万余人,新增营收20多亿元,形成梯次发展的企业生态群落。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翠屏区成效显著,四川宜宾江源化工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企业获得省级认定,截至目前已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民营企业25家。2024年7户企业入选四川省百强民营企业,51户企业入选宜宾市百强民营企业。
在翠屏区,民营企业家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培训已成为常态,“十百千万” 培育工程已组织84期5000余人次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学习。《产业人才评价激励办法》的出台,让各类人才在翠屏安心创业。连续两年推送的 110项重点项目机会清单,500余个企业难题的妥善解决,彰显了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转变,“341”服务模式让企业安心投资、专心创新、放心发展。
法治护航促公平:营造稳定透明营商环境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纠纷就得到了圆满解决。”2025年8月,宜宾市翠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观斗山” 商标侵权纠纷请求后,仅用4天时间就促成双方和解并签署协议。这起知识产权多元解纷中心成立后的首个案例,充分体现了翠屏区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全区已整合建立282个调解组织,优选1900余名调解员,构建起“区 - 镇(街道)- 村(社区)- 行业” 四级调解体系。
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翠屏区成立历史遗留问题闭环工作专班,累计化解欠款10.2亿元;打造智慧法务区,聘请159名特邀调解员,涉企案件调解成功率达98%,挽回经济损失超13亿元。“一区一中心”投用以来,共化解涉企矛盾纠纷425件,办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11件,提供涉企法律咨询1390余人次。将调解工作纳入依法治区年度考核的制度设计,让法治护航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从规范执法到多元解纷,翠屏区用法治的确定性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家安心经营、专心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翠屏区民营经济正以占GDP53%的体量,书写着新时代的“半壁江山”传奇。从长江工业园548.5亿元项目的签约落地,到“赛迪百强区”第53位的荣誉加冕;从日均诞生 40 家市场主体的活力迸发,到冲刺全国百强区50强的宏伟目标,翠屏区正在改革创新中大踏步前进。这座浸润着长江文明的古城,正以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注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县域经济发展贡献着“翠屏智慧”和“翠屏经验”。(杨云丹 李林阳)
(责任编辑: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