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山东省自西向东、自南而北陆续进入秋收秋种高峰期。近期全省出现多次大范围降雨,为立足抗灾、抓好“三秋”生产,山东省农业农村部门日前紧急印发《应对“三秋”大范围降雨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户科学有序进行秋收秋种,千方百计把丰收抢出来、夺出来。
据气象部门统计,9月,山东省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较常年偏多112.1(毫米,下同)、偏多191.6%,为历史同期第3位多值,且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中、下旬。鲁南大部、鲁中局部和半岛部分地区在200以上,较常年偏多2倍以上。10月1日至3日8时,全省16市普遍降水,平均降水量32,鲁南多地降水量在50左右。据预测,10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5~8成,分布在5-6日、9-10日、14-16日、20-21日、28-29日。局部地区连续降雨,量大且集中,目前一些地块土壤水分已经过饱和,有的出现短时积水。
如何科学应对?
秋收方面,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确保多收一块是一块、少损失一点是一点。
一是分类抢收减损。对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块,具备机械进地条件,要及时抢收;对土壤墒情过高,短期内不具备轮式机械进地条件的地块,应调度履带式收获机械进田作业;对严重积水渍涝且不具备履带式收获机械条件的,以及出现玉米倒伏的地块,要抢时疏通沟渠,开挖沥水沟,抓紧人工抢收。
二是推行适期晚收。对离成熟有一段时间的地块,不宜抢早收获,以免严重影响产量,同时导致籽粒破损较多,增加霉变风险或烘干成本。要充分延长灌浆期,统筹作物成熟度和农机匹配度,适期进行收获。
三是及时干燥保粮。对已经收获的,有烘干条件的,立即烘干后入库;对不具备烘干条件的,采取果穗装笼措施通风晾晒,或通风处摊平存放、天晴抢晒,防止发热霉变,保障粮食品质。
秋种方面,要按照“适墒应变、抗逆精播、以技补晚,以促为主”的原则,稳定播种面积,狠抓播种质量,加强苗后管理,打好小麦丰产基础。
一是排水散墒。宁可晚播,不能烂耕。墒情过多地块要尽快排水散墒、沥水排湿,改善机械作业条件,着力提高耕整质量。
二是适墒播种。宁可晚播,也要适墒。确保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时播种,力争做到播期服从墒情。
三是适量播种。晚播小麦,要适当增加播量。10月25日后,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0.5公斤播量,上限控制在20公斤/亩左右。同时抓好种子包衣,坚决杜绝“白籽下地”。
四是适当浅播。底墒充足,播种深度3~4厘米为宜,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
五是科学施肥。持续降雨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底肥比例应提高至60%~70%,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
六是苗后管理。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早做好补种,抓好冬前化学除草、地下害虫、茎基腐等病害的防治工作,构建合理丰产群体。(毛鑫鑫)
下一篇:山东省102个镇入选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