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铃响,北京大兴区新三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捧着杯盘,排起长队,准备就餐。队伍末尾,几个孩子正被老师牵着手,明亮又清澈的眼睛四处张望着。他们时不时开心大笑,又突然垂下头沉默不语。
这几个特殊的孩子是自闭症患者,他们又被称作“星星的孩子”,总是沉浸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而这所幼儿园,多年来尝试着让他们融入正常孩子的世界。
让他们与正常孩子一起上学
新三余幼儿园共有二百多名学生,园长周婷婷是这里的“大家长”。与其他幼儿园不同的是,这里招收了约二十名自闭症儿童,他们分散在各个年级和班级,与正常发育的小朋友一起学习。
“融合教育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中间点,是让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生活在正常环境中,在有支持的条件下全面发展。”周婷婷说。在这里,自闭症儿童不再单独成班,而是按1∶10的比例与正常发育的孩子一起上学。
2025年是新三余幼儿园成立的第13年,也是周婷婷在园中进行融合教育的第8年。
“2018年我侄子确诊自闭症,当时康复机构少,只好将孩子接到自己的幼儿园。”这是周婷婷接触的第一个自闭症儿童,尽管已从事学前教育多年,但她发现这次很不一样,“当时甚至都没办法让孩子开口说句话。”也因此,她开始学习特殊教育。
8年时间里,周婷婷学习了应用行为分析,取得了国际认证的行为分析师资质,也逐步让新三余幼儿园转型为一所以融合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幼儿园。
社交、情绪和学业的共同成长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旨在提高全球对自闭症的认识和关注。但至今,公众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依然有待提高。新三余幼儿园进行的探索,对很多自闭症患者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侯丽丽是这里的特教老师。直到今天,她依然对当初的大胆探索感慨不已:“那会儿特教幼儿园都很少,哪里有融合教育呢。”
经过8年探索,融合教育在这里生根发芽,走向成熟。侯丽丽时常要直面自闭症儿童情绪失控的状况——包括但不限于止不住的哭闹、不受控制的喊叫乃至突然的伸手抓挠。谈起这些,她一笑而过:“如果作为特教老师没经历过这些,那也谈不上称职。其实仅仅与自闭症儿童共处一室并不是融合教育,通过合适的方法干预,帮助他们实现社交、情绪和学业的共同成长才是。”
老师们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教育干预,让自闭症儿童最终回归主流环境。
一个叫元宝(化名)的孩子,正是在这里经过3年融合教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今,他已经顺利升入普通小学。
“刚进幼儿园时,他连话都说不清楚,毕业时已经可以流利表达了。”元宝妈妈说,“亲戚们每隔一段时间见到他,都惊讶于他的变化。最让我们开心的,是他突然会用各种成语的时刻——那种突破,让我们真切看到了希望,也证明了融合教育的价值。”
包容、专业、热情,元宝妈妈反复提起这3个词。在新三余幼儿园,敬业的老师与友善的同学们共同为元宝营造了温暖舒适的成长空间,真正实现了在普通环境中提供特教支持。如今,元宝即将升入小学二年级。妈妈的担忧,也从“孩子怎么还不开口”,变成“今晚又要辅导数学题了”。
各界合力探索全新成长路径
近年来,社会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关注度持续提升。随着融合教育愈发成熟,逐渐获得各界认可,开始有医院和康复机构与新三余幼儿园合作,一同探索如何让自闭症儿童更好回归主流社会。
8月19日,自闭症数字疗法平台ALSOLIFE的创始人之一张之光,来到新三余幼儿园介绍这种全新的干预模式:“自闭症数字疗法基于AI大语言模型技术,模拟成数字康复师和小朋友互动,它能依据每一个孩子的能力评估数据定制个别化干预内容,从语言理解、逻辑思维、社交技能等六方面进行专项康复。”从课程内容、数据记录,一直到展示每个孩子的进步程度和速度,张之光向大家展示着如何使用自闭症数字疗法产品。
其实,张之光也是一名自闭症儿童的父亲。从绝望到接受,再到寻求康复疗法,他也曾走过一条漫长的路。“一个孩子背后是几口人的家庭,因此康复机构不只是帮助孩子,更疗愈了背后的整个家庭。”自2025年起,数字疗法逐步在新三余幼儿园推广应用。
“在校有特教老师教学,在家有数字康复师巩固,二者配合下更能做到高频干预,提升效率。其实世界不大,用爱,足以装满。”周婷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