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日随笔”,细观山东经济社会之变

[field:title/]

  春节假期,大众日报头版推出“假日随笔”栏目,刊发记者春节假期返乡、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细腻呈现山东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

  一桌好饭

  谈起中国传统节日,美食总是绕不开的话题。舌尖记录着中国人岁岁年年的另一种时序。作为一年之始,年的盛大,尤其体现在对一桌团圆饭的看重上。

  过年的仪式感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在这天买一瓶新醋,剥几头好蒜,泡进瓶子里,从这天起,逐渐由白变绿的蒜瓣和人们一起等候着新春的到来,过年的气氛也和蒜瓣的颜色一样一天比一天浓烈。

  到了炸年货的时候,对新年的期待随着油锅里噼啪翻腾的气泡蒸腾到了最高点。酥脆的炸豆腐,香而不腻的炸肉,小金条般的炸黄鱼,圆滚滚的大肉丸……炸年货的过程中往往总是一边下锅炸,一边下筷子,谁都想提前预支一口新年的喜悦,等到收锅时,人也吃饱了。

  儿时,每逢年关,姥姥还会亲自揉面做花馍。岁月流转,姥姥年岁老去,曾经栩栩如生的花馍停留在记忆里,日渐形象模糊,每逢春节,只能依稀想起儿时用剪刀剪龙鳞时的兴奋,和咬到用作龙眼睛的黑豆时硬硬的口感。如今超市里亦能买到各式各样的花馍,精美远胜于老人的手工,虽然无法完全替代昔日的温情与意义,却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传统和记忆。

  忙活到了除夕,正菜开场,饺子是毫无疑问的主角。偷懒的人从起床起就能闻到拌馅儿的味道。上午拌馅儿和面,下午围坐包饺子,傍晚下锅,再配几个炒菜,迎接新年的仪式就是这样朴素无华又热气腾腾。北方人的一年里从不缺饺子,相较于其他节日,除夕这天的饺子,包的更是一家人的团圆和期盼。随着饺子上桌,早已准备多时的腊八醋和腊八蒜也到了登台时刻,独特的酸辣口感让人食欲大增,饺子蘸上腊八醋,味道更加让人回味无穷。提前炸好的年货配上节前囤好的蔬菜炖煮成汤,配上小炒肉、番茄炒蛋等炒菜,除夕夜的一桌团圆饭就此开席。随着时代发展,团圆饭上的菜肴早已不是一年才能品尝一次的稀罕美味,这一桌饭不是食物的堆砌,更是年味的承载。家人围坐,共享家宴,每一道菜都是味蕾的盛宴,也是幸福的具象。

  当然,除夕的团圆饭不是终曲而是序章,从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期间的筵席,是过年期间的重头。亲朋共坐,杯箸交织,桌上的饭菜热气腾腾,如同对新年的希望热烈而鲜活,就着饭菜,有人侃着时局,有人聊着家事,笑声和言语最终汇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和着茶与酒,流进每个人的胃和心里。(崔凯铭)

  绿豆芽,见锅气

  就像春晚上唱的,如果要写年,就不能只写年。今天,我想写盘菜。

  炒绿豆芽,是我们家过年必不可少的。原来它是主角,现在它是配菜,但几乎每次,都会被吃得精光。

  热锅凉油,急火猛烧,葱姜蒜辣椒爆锅,下豆芽,快速翻炒,锅边淋醋,撒盐,点香油,断生出锅,未见汤水,最见锅气。

  菜还没上桌,酸辣咸香的味道,就已经飘满屋子,等四凉八热、荤素摆满,饭热菜香,推杯换盏,混合着欢声笑语,就一起铺满了我家的年味。

  一盘炒绿豆芽,究竟能好吃到什么程度?我确实文笔平平,难以描摹清楚。只是当清脆入口,汁水溢满唇齿,那贪恋已久的味道,让我心满意足,人一下子踏实了很多。这些年,才开始渐渐领悟,绿豆芽之于我,不仅仅是世间美味,还有一些从不褪色的光阴里的故事。

  泡绿豆芽,是三姑家的营生。三姑自打出嫁后,三十多年,多半时间都在跟绿豆芽打交道。选豆子,烫缸子,冲芽子,滤皮子……日子过得不紧不慢,年复一年,不求大富大贵,但也算幸福美满。

  三姑手艺好,能吃苦,做事认真。她泡出的绿豆芽,短粗、齐整、肉多,长得白白胖胖,十分讲究,家常炒、做焖饼、炝锅面,都算是上好的食材。在老家朝城的大集上,那是叫得响的独一份儿,尤其年关,更是抢手货。方圆十里八乡,要说每家每户都吃过,不敢打包票,但要说谁家没吃过,可能真不多。

  以前上学,每逢寒假,我是铁定要去帮忙的。一进腊月二十,跟着赶大集、卖豆芽,因为账算得快、不出岔子,钱兜子就归了我。年集年集,从早到晚人挤人,豆芽一箩筐一箩筐往外出,我这“小菜贩儿”,收钱、找零,就会忙个不停,兜子很快就鼓鼓囊囊了起来。记忆里,三姑永远都是最早收摊的那一个,每当此时,才想起已是饥肠辘辘,我们会带着胜利的喜悦,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

  前年,父亲生了一场病。从那以后,三姑几乎承包了我家的蔬菜,茄子、豆角、黄瓜、丝瓜,四季时令,从不间断。当然,这里面最好的,还是绿豆芽,我们百吃不厌。炒绿豆芽的火候,三姑掌握得最好,我跟着学过几次,自以为学到了精髓,但总还是差了点意思,或许是三姑双手的温度,给了这份食材升华的过程吧。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炒绿豆芽的味道,已经沉淀在漫长的时光里,往往才下舌尖,就又上了心间。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应该都有一盘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炒绿豆芽”,它纯真质朴,无须过分繁复的技法,却能结结实实勾住你的味蕾,让你思乡,让你怀旧,让你回味起一段段铭刻在心的悠然往事,每念及此,总会眼眶湿热。(邵方超)

  新年“战袍”

  龙年伊始,一岁半的女儿穿上了她的新年“战袍”——一件新中式拜年服。红色的马面裙,搭配斜襟白领红棉袄,再戴一顶醒狮帽,背上刺绣龙头小挎包,这一身穿戴下来,简直就是“行走的年味儿”。

  新年买新衣,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感。而今年新衣的年味儿似乎更足一点,带有龙元素的汉服火爆出圈、备受追捧,成为大家的年服首选。打开社交软件,在“晒出你的新年战袍”相关话题中,新中式汉服占据了大半江山。或许是国潮、国风崛起带来的传统文化复归,也或许是“龙”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总之,这个龙年,不少人对新中式汉服情有独钟,想要把浓浓的年味儿穿在身上。

  在古代,新年流行穿“青衣”,是应“立春”之景,有万物生发、勃勃生机之寓意,展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与向往。在物质匮乏时期,给旧衣拆洗棉花、打上补丁,或者条件好的能穿上一身新棉袄棉裤,就算是过年。改革开放后,新年新衣的颜色、款式越来越多,韩流、日系、欧美风等文化冲击,开始影响人们的穿衣审美,小西装、羽绒服、牛仔裤等纷纷登场。近几年,传统文化“跨界”参与当代艺术设计、融入现代文化潮流,一股新的“中国风”已成设计风尚。于是,带有中国元素的潮牌、旗袍、新中式汉服等,更多地出现在春节穿搭中。

  在中国人最看重的节庆期间,把“传统文化”穿在身上、化为日常,彰显了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其实中国人过年,过的就是“文化年”,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也是年味儿的深厚滋养。一件件汉服“战袍”,让流动的传统与生动的当代对接,不仅构建起人们与历史的连接,也构建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显示出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复归,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古。今天汉服之所以能够走进大众,不仅因为其浓厚的文化气息,还在于其兼具时尚与便捷,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景。现在看看,大街小巷、古镇景区、甚至通勤的地铁,国外的街头,都有汉服的身影。我们的传统服饰,是复古的,也是时尚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因为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创造,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为传统节日赋能,汉服才能散发持久的文化魅力。

  这两天,我也在网上给自己下单了一件马面裙,虽然春节期间不能发货,但是跃跃欲试的心情却是等不及了。等到了货,我也要穿上它去景区、博物馆、古街古巷,体验一把穿越时空的感觉。(李岳岳)

  读懂家谱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

  老家的海上有一块大礁石,名曰“海上碑”。碑上刻有“难为水”三个繁体字。

  年少看不懂,看懂已中年。这几个字源自《孟子·尽心章句上》——“观于海者难为水”,意思是,看过大海,便很难被其他水吸引了。再进一步想,这份豁达与超然可以理解成一种“不惑”——不惑于形,亦不惑于心。

  都说四十不惑,可这些年春节回家,却多了一些困惑——惑于给家里长辈排队拜年的年轻人都是谁家的孩子,惑于105岁高龄的六奶奶经历过哪些世事变迁,也惑于在家族奔腾的长河里,我是浪花哪一朵?

  追问人生的意义似乎是人的本能。回家过年,除了跟姑伯们追问祖辈的历史,我也一直惦记老张家的家谱流落何方。因为我相信,口述的历史和历史的记录可以给自己一个答案。

  二姑告诉我,我的几个爷爷当时一起养了一条叫“大提篮子”的帆船。大爷爷是个识字人,在岸上管账;我的亲爷爷有号召力,是船长;三爷爷负责买办,却英年早逝……战乱年代,我们张家是村里大户,也因乐善好施一直都有好名声。我的父辈也都是渔民,待人和善,勤劳坚韧,努力扛着一家人的生活。

  从二伯家翻箱底找到的家谱是大爷爷手写的,因为拆迁,近乎丢失。家谱记于1991年,至今已跨越了30多年。泛黄的牛皮纸封面上写着“慈孝堂张氏谱本”,里面记载了家族简史和各支谱系——“吾张氏自明季由东海县新县村迁居来岚,已历十五世矣……”

  三伯告诉我,前些年江苏赣榆和日照岚山的张氏族人共同修订了一份大家谱。我赶紧要来看。这本700多页的精装张氏家谱,记载了张氏族人从宋代到当世、从陕西到苏州又从东海至岚山的荣光与平凡。家谱中亦告诫后人:“立家之道,不在世阀而在世德;承家之道,不在名位而在操行”“家风不坠,虽累千百世而不能忘,此冕之志也”……

  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有人说,宏大的叙事本质上是对历史的简化,要重视个体历史的记录。是的,时代的洪流映射到每个人、每个家族身上,就是一段段具体而真实的往事。凝望先辈的奔波,穿越历史的长河,一本家谱训示着传家之道的永恒,也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满怀敬畏,抚读家谱,我慢慢明白了“我从哪里来”,也慢慢读懂了“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张浩)

  手造里的年味

  年前回了趟淄博,逛了逛中国陶瓷琉璃馆。去年春夏,因馆藏的珍贵陶瓷琉璃文物,这个馆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最近,它又获得新的一波关注:一款名为“龙龖龘”的手造新品,出圈走红。

  “龙龖龘”有多红?从订单量与营收就可略知一二。人手增加一倍,假期加班加点,但要完成目前的订单,估计得到3月底。“龙龖龘”的热销,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手造的魅力、年味经济的活力。

  每逢春节,人们往往会购置一些装饰物件,来表达对来年的祈福和期待。这时候,物不单是物,更是一种情感的依托。

  那什么样的物件,既能获得青睐,又能把年味拉满?首先得是传统的,可以唤醒关于年的记忆,彰显历经千年仍然律动的精神价值;还得是现代的,在时代的脉动中,以新元素新面孔,将春节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让人找到“年”的意义。这样,年味才浓烈,才持久。

  在林林总总的物件中,手造无疑是增添年味的一项不错选择。手造的技艺,多源于历史,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基因,更易让人找到年的印记。手造虽是传统的,可一旦与现代生活美学相碰撞,更易催生新的国潮,把年味扩散出去。更何况,手造凝结着造物者的心血、情感与巧思,更具温度,更显年味。

  当然,要吃好年味经济“大餐”,单靠简单拼凑,恐难俘获消费者。手造是以手造物,讲求的是心灵手巧、精益求精。任何一个工序的闪失,一个细节的轻忽,都可能影响质感美感,在消费者面前露了怯。结合当下社会语境,深挖春节民俗的文化内涵,以独具匠心的表达,激发情感共鸣,手造才能走俏市场。“龙龖龘”正是一改以往龙威严的形象,以凶萌可爱示人,以匠心触碰人心,才成为龙年的“团宠”。

  在年味经济的赛道上,谁抢先一步成为顶流,谁就可能占据先机。“龙龖龘”的设计创作者说,未来他们会持续推出有关“年”的手造。看来,通过“龙龖龘”,他们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也找到了年味经济的切入点。年味手造,未来可期。(刘帅)

  回家的路

  今年春节,通车不久的济郑高铁,带给我完全不同的回家体验。

  我的老家在鄂西北一个县城,济郑高铁和郑渝高铁的牵手,让我从济南可以坐高铁直达老家,全程只需要4小时34分钟,高铁速度完全刷新了我的回家路。

  有对比,才有深刻的体会。回想十余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每年寒假回家,都像经历了一场“战斗”。那是一趟从青岛开往成都方向的“K”字头火车,能抢到一张站票,已然属于烧了高香。记得有一年,火车都要开了,还没挤上车去,两个同学一着急,直接上手把我和行李箱一起硬塞了进去。

  近20个小时的火车,再加上从市里回老家的汽车路程,没有22个小时,是绝对回不了家的。这样算来,如今坐高铁回家,时间只要原来的五分之一。

  不论是春和景明,还是风雪交加,不管路途是远是近,是快是慢,都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没有哪一件事情,能如此体现人们刻入骨髓的对团圆的渴望,以及故乡和家的凝聚力。

  人们常常吐槽年味淡了,但一到过年,身体却很诚实地往家的方向走。家能带给人们什么,从孩子的身上也能窥见一二。

  在老家,只要能燃起一小堆火,孩子一个人也能嗨出篝火晚会的感觉来。用9岁孩子的话说,感觉在老家太能“解压”和“放飞自我”了。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回到故乡,脚下的土地仿佛自带清洁和充电功能,洗去一年的疲惫,又充上满格的电量,让人们抖擞抖擞精神,重新出发。

  每到春运,有无数人在往返家的路上,还有无数人在做着保障工作。这些来来往往的人,这些漫漫路途,让这场“史诗级的迁徙”,自带了许多的温情,和深藏的浪漫。迁徙并不容易,却很值得。

  有网友说,“时间推着我们向前走,春节抱着我们做一刻的小孩”。回家过年,是重新做一次小孩的时刻,也是更好往前走的时刻。年俗会变,但大家过年的心理需求不曾改变,回家的路,一直都在。

  春节假期进入尾声,很多人已经踏上了返程的路。人们手提车载“家的味道”,准备开启新的一年。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回家学了一道拿手菜,希望能学会家人的手艺,时不时用家的味道,来延续这一年的电量。

  毕竟生活有“热量”,日子才有奔头和希望。(熊苗)

  古城古村新引力

  舞龙、舞狮、旱船、秧歌、锣鼓……绵延近百米的民俗队伍浩浩荡荡,经阜财门沿着主道一路行进表演,好不热闹。道路两旁,围观民众簇拥相随,或跟拍、或录影,一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笔者多次到青州古城游玩,钦佩当地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喜欢古城里创意十足的多元业态、古朴与现代交织的生活气息。但要说印象深刻,非今年春节这回莫属。毕竟,如此规模的巡游展演平日里难得一见,锣鼓喧天、热热闹闹也特别符合过年的氛围。哪怕现场人挤人、人挨人,大家还是挺享受的。过年,不就是过一股热闹劲儿吗?

  要说今年春节山东哪里人气旺,古城古村当仁不让。据统计,这几天,青州古城日均迎客超过十万人次,加班营业的商户们乐开了花。放眼全省,曲阜明故城、台儿庄古城、竹泉村等“老面孔”人气不减,推出的花灯会、庙会、灯光秀、民俗展演等活动持续“圈粉”。章丘明水古城、莒国古城、琅琊古城、颜神古镇等“新生力量”实力也不可小觑,纷纷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受到“汉服小姐姐”们的青睐。

  古城古村热起来,是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说,如今的春节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许多传统特色的习俗在渐渐流失,从前期盼过年的心情也随之淡了。不过,古城古村似乎是例外,它们连空气里都充满了年味,而且这年味格外招人喜欢。

  一个“古”字带着时光的积淀,像磁石,有独特吸引力。古城古村仿佛是宝藏盒子,历久弥新,总会藏满当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游人来说,平日里,这里要么是出片“晒圈”的打卡地,要么是岁月静好的休憩之所。而一到了春节,能欣赏古迹、体验民俗、品尝美食的古城古村,就一下子充满了人间烟火,热辣滚烫,成了人们沉浸式感受年味的绝妙去处。

  过年是中国式浪漫,也是中国式狂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天然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在春节期间选择走进古城古村,其实是在找寻一份属于“龙的传人”的旧时光,感受一份“文化回归”。那些小吃、表演、民俗、老房子,或许并不完美也并不新鲜,但在独特时间节点叠加在一起时,已经足够触动人心。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有人说,好的旅行,是看得到美丽的风景,感受得到不同的文化,再采撷一路的心情和感悟。如此看来,古城古村热,是一种必然。(张九龙)



2025新版最强4G/5G伪基站短信群发设备 这是一台真正的4G伪基站机器,短信群发广播机输出真正的4G频率。这台机器已经内置了额外的4G5G模块减速机,具有向4G5G手机发送数据的超快能力。
短信字符:2000个字符
速度:高达20万条短信/小时*
半径:300米至5公里
多址接入:✅
内置Wifi:✅
100%免费:✅
发件人号码已解锁:✅
便携式:✅
汽车支持:✅
无限任务:最多5个任务
多操作员:✅
多个ARFCN:单个
发件人姓名:✅
自动ARFCN:✅
即插即用:✅
IMSI缓存:✅
IMEI缓存:✅
实际计数:✅
即时消息✅

速度和半径取决于你周围的环境和你所在地区的人群。
尺寸大致相同的机器不可能获得更大的半径和速度。
我们是这一领域的领导者,正在为这一领域使用最好的硬件和最新的软件。
因此,我们可以保证我们的产品能够在真实数据中达到最大可实现的速度和半径。
✅适用于各种商业短信广告:
-新推出楼盘,推广和销售新推出的物业,正在开发的楼盘和房屋。针对特定区域的潜在客户
-BC在线赌场,推广和吸引客户加入在线赌场游戏、在线娱乐、老虎机游戏、扑克、真人娱乐场等
-私人贷款,针对金融问题客户,金融问题客户,提供快速现金,快速贷款,即时贷款,私人贷款,许可贷款,金融贷款业务。
-酒店和SPA,推广酒店客房。酒店品牌。酒店水疗营销。
-餐厅和酒吧,夜总会,推广餐厅和酒吧菜单。商业品牌推广、餐饮营销、夜总会开幕式、品牌推广等
-购物中心,发送问候消息,基于位置的问候短信。
-政治家竞选营销、选举竞选营销、选举调查表。
-预警警报系统,灾害警报,紧急警报,海啸警报短信【政府预警系统】

2025 Lte 4G SMS Broadcast Machine Parameters:
1. Vehicle mounted or portable SMS bomber
2. 700 letters per message
3. Maximum power 120W
4. The coverage radius can reach 8km
5. Up to 50000 SMS messages can be sent per hour
6. Use numbers or letters as the sender's name
7. Simultaneous long-distance and short-distance transmission
8. You only need to set the configuration once to use it without restriction.


上一篇:用“山东温度”诠释“好客山东”的魅力

下一篇:山东部署节后返程高峰服务保障工作